土壤酶化學計量研究進展
日期:2020-10-09 18:31:01
土壤是一個具有明顯“生命”特征的類生命體,而不是惰性物質的簡單堆砌。大量的微生物、植物和動物可以生產、分解和/或轉化土壤中數不盡的有機物和無機物。這些反應,大多數都需要土壤酶的催化,如果沒有土壤酶,土壤將喪失其功能,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最終都將受到影響。


土壤酶活測定,是基于土壤加入底物培養(yǎng)過程中,反應產物產生或反應底物消耗的量進行評價的。土壤酶活測量過程中,產物或底物的提取效率、測試土樣為風干土還是鮮土、緩沖液的pH值、基質濃度、土樣重量、反應時間、溫度、反應過程中有沒有搖動、反應的化學計量、選擇一個合適的分析流程、反應體系創(chuàng)建前樣品的保存或前處理、反應過程是否需要輔助因子等必須考慮并加以適當控制。所有這些因素都需要針對不同的土壤進行仔細的評估和優(yōu)化,以提供有效的測定土壤酶活,并確保反應速率的唯一限制因子是土壤酶的濃度。

圖1201009.jpg


土壤酶學家通常不直接測量土壤中酶的濃度。土壤酶濃度的測定首先需要從土壤中提取特定的蛋白,然后對蛋白進行定量。這是特別困難的,在很多情況下,也是沒有意義的。就生態(tài)學而言,重要的是土壤酶的活性。與之不同,土壤酶學家的目標是測量不同土壤中特定酶促反應的活性。這需要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都使用標準的反應體系,以便提供可重復的結果。任何干擾這一目標的行為,都將損害所獲得數據的價值。詳盡描述土壤酶反應體系對于學術出版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標準,使得一種土壤中的酶活能夠與另一種土壤中的酶活進行合理的比較。此外,使用有效的酶活測定方法得到的研究結果,可提高我們對土壤酶在土壤中的作用的理解,包括許多重要的土壤過程或功能。

土壤酶反應體系被設計用于確定土壤酶存在狀態(tài)下酶促反應過程速率,從而獲得反應體系中土壤酶的濃度。一般來說,偏好測量反應產物的產生量。測定土壤中反應產物濃度較低甚至不存在時反應產物濃度的微小變化,要比測定反應底物較高背景濃度時反應底物濃度的微小變化,要容易得多。必須指出,在某些情況下,沒有好的分析方法來提取和檢測土壤酶促反應的產物。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測量反應底物的消耗。

故弄清楚影響土壤酶活的因子,創(chuàng)建有效的、標準的土壤酶反應體系對于研究土壤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極其重要。

土壤酶可分成胞內酶和胞外酶兩類。由于一些物質太大,不能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部,所以胞外酶對于大分子物質代謝特別重要。研究土壤胞外酶,對于理解整個土壤系統(tǒng)至關重要。

美國托萊多大學的K.R. Saiya-Cork等(K.R. Saiya-Cork, et al., 2002)在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上報道了長期氮沉降對糖槭林土壤中胞外酶活性的影響,該文創(chuàng)建了一個被廣泛使用的酶活反應體系,測量并比較了氮沉降對凋落物和土壤有機質分解過程中10種胞外酶活性的影響。這些酶活變化表明,N沉降增加了凋落物分解速率,抑制了SOM的分解。

圖2201009.jpg
圖3201009.jpg
土壤(A)和凋落物(B)胞外酶活性對氮沉降的響應

該文的通信作者Robert L. Sinsabaugh更是土壤酶活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于08年在Ecology Letters上報道了全球尺度的土壤酶活化學計量研究成果(Robert L. Sinsabaugh, et al., 2008);于09年在Nature上報道了土壤和沉積物中微生物有機養(yǎng)分獲取的土壤酶化學計量研究成果;于12年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上回顧了土壤酶化學計量與生態(tài)學理論。

近期,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朱曉敏等(Zhu Xiaomin, et al., 2020)以“Differential effects of N addition on the stoichiometry of microbes andextracellular enzymes in the rhizosphere and bulk soils of an alpine shrubland”為題,在Plant Soil報道了氮添加對微生物和胞外酶化學計量的影響。胞外酶活性測量采用了K.R. Saiya-Cork等創(chuàng)建的酶活反應體系,共計測量了高寒灌叢根際土和非根際土的4種胞外酶活性,其中,一種為有機碳分解酶(β-1,4-glucosidase,BG),兩種為有機氮分解酶(L-leucine aminopeptudase,LAP;β-N-acetylglucosaminidase,NAG),一種為有機磷分解酶(acid phosphate,AP),用于評價微生物的營養(yǎng)狀態(tài)。用Ln(BG): Ln(LAP+NAG),Ln(BG): LN(AP),Ln(LAP+NAG): Ln(AP)分別表示胞外酶的C:N,C:P,N:P化學計量比(Sinsabaugh et al., 2009)。

圖4201009.jpg

結果表明,氮添加顯著增加根際土的C、N、P分解酶活性,其中P分解酶活性增加最多,導致土壤酶的C:P和N:P比例顯著下降。根際土壤酶N:P比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N:P比呈負相關,說明在施氮條件下,增加植物和微生物對P的吸收,可能會逐漸加劇根際P限制。氮添加顯著提高非根際土C分解酶活性,并降低土壤酶的C:N比。同時,非根際土壤酶C:N比與土壤C:N比呈負相關,但與植物C:N比無關,說明氮添加可能加劇非根際微生物C限制。

圖5201009.jpg
氮添加對根際土和非根際土C、N、P獲取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學計量的影響
圖6201009.jpg
氮添加對根際土和非根際土的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的影響以及地上-地下化學計量的相關性

關于土壤酶化學計量能否真實確定微生物的養(yǎng)分限制狀態(tài),也存在爭議,一些研究結果與預期不符。最近,日本林業(yè)和森林產品研究所的Taiki Mori (Taiki Mori, 2020)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以“Does ecoenzymatic stoichiometry really determine microbial nutrientlimitations?”為題,闡述了個人對土壤酶化學計量能否真實確定微生物的養(yǎng)分限制狀態(tài)爭議的觀點,贊同土壤酶化學計量理論,但鑒于纖維素只能提供C源,而幾丁質、肽聚糖、蛋白質等既是N源,也是C源,如果幾丁質、肽聚糖、蛋白質等作為主要C源,就需要增加以往表征N限制的酶(LAP、NAG等)去獲取C?;谠撜J識,提出了相應的概念模型。

圖7201009.jpg
區(qū)分基質的土壤酶化學計量理論概念模型

參考文獻

1. Dick W A. Development of a soil enzyme reaction assay[J]. Methods of soil enzymology, 2011, 9: 71-84.
2. Saiya-Cork K R, Sinsabaugh R L, Zak D R. The effects of long term nitrogen deposition on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y in an Acer saccharum forest soil[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2, 34(9): 1309-1315.
3. Sinsabaugh R L, Lauber C L, Weintraub M N, et al. Stoichiometry of soil enzyme activity at global scale[J]. Ecology letters, 2008, 11(11): 1252-1264.
4. Sinsabaugh R L, Hill B H, Shah J J F. Ecoenzymatic stoichiometry of microbial organic nutrient acquisition in soil and sediment[J]. Nature, 2009, 462(7274): 795-798.
5. Sinsabaugh R L, Follstad Shah J J. Ecoenzymatic stoichiometry and ecological theory[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2012, 43: 313-343.
6. Zhu X, Liu M, Kou Y, et al.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N addition on the stoichiometry of microbes and extracellular enzymes in the rhizosphere and bulk soils of an alpine shrubland[J]. Plant and Soil, 2020: 1-17.
7. Mori T. Does ecoenzymatic stoichiometry really determine microbial nutrient limitation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20: 107816.

收 藏